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历史军事 > 西汉女人 > 第一百零七章 千古之忧

第一百零七章 千古之忧

第一百零七章:千古之忧

寝宫里仍然是只有刘邦和那个太监!

刘邦仍然是侧着身子躺在太监的身上,仍然是十分疲倦,而且还有几分忧伤!

刘邦尽管承诺了朝中官员,不再谈更换太子的事情,尽管承诺了吕后,准备御驾亲征,但是刘邦仍然忧心忡忡!

刘邦仍然没有心事御驾亲征,仍然纠结在更换太子的忧虑之中!

刘邦认为,选择一个好的皇位继承人,是关系到国家的百年大计,不可不慎重!

刘邦企图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找到答案!

项羽起义,三年推翻了秦王朝,之后,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天下,何其雄哉?可惜,五年之后,就灭亡了!

秦国自秦穆公开始变法图强,历经六代帝王,历时一百多年,后经秦始皇十年奋斗,消灭了楚国、齐国等六国,统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强大秦国,何其雄哉?可惜,15年之后就灭亡了!

这难道是天意吗?

刘邦反复琢磨这两个王朝灭亡的原因,之后,刘邦对身边的太监说:“历史是一面镜子,经常用历史这面镜子比照现实,我们会明白很多道理。”

接着,刘邦又问太监:“西楚霸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太监摇头说:“不知道!”

刘邦又问太监:“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太监还是摇头说:“不知道!”

刘邦说:“有人认为西楚霸王灭亡的原因是都城没有选择好。西楚霸王项羽打下咸阳后,占领关中,有人建议,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关中,说关中是天府之国。西楚霸王说,富贵了,不回家乡,等于锦衣夜行。在项羽看来,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家光宗耀祖,摆阔显富。所以,那个建议项羽建都关中的人讥笑项羽是沐猴而冠。还有人认为项羽是倒行逆施。秦始皇建立的是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其特点是强干弱枝,专注统一。而项羽是分封天下,是弱干强枝,其特点是效法周朝,搞分封制,所以很快灭亡了。我认为项羽灭亡的原因是只懂军事,不懂政治,丢失了民心!一个政权,不为黎民百姓考虑,就没有社会基础。一个没有基础的政权,就像一栋没有基础的楼房,势必要倒塌!

秦朝为什么灭亡了?

有人说,秦朝兴也法也,亡也法也。秦始皇严刑峻法,不施仁义,所以灭亡了。有人说秦朝是强干弱枝,所以灭亡了。因为树干强大,枝节脆弱,当受到攻击时,缺少支援力量!有人说是继承人没有选择好。继位的本应是公子扶苏,却被赵高篡改为小儿子胡亥,所以,灭亡了。在我看来,秦朝的灭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寅吃卯粮。强制天下,做了一些能力达不到、办不成的事情,掏空了国家,掏空了老百姓,民不聊生,导致老百姓铤而走险。秦始皇统一国家后,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这是对的。但是秦始皇没有把天下人当作自己家里的人,只知道索取,只贪图自己的享受,没有为天下老百姓着想没有给天下老百姓一个安定的天下,所以,天下的老百姓也就不喜欢他的天下了。对于以上这些教训,我都有深刻认识与修正。

刘敬、张良建议我建都关中,我就将都城从洛阳迁到关中,建都长安。尽管山东籍的功臣从自身利益出发,坚决反对迁都,我还是顶住了压力。刘敬建议我强干弱枝,张良反对我分封六国后裔为王,我结合秦朝强干弱枝,西楚霸王弱干强枝灭亡的教训,我做了折衷,既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的统一国家,又在国家内部裂土封侯,施行郡国与封建并行,也就是一国两制。对于秦朝严刑峻法的教训,我既采纳法家的主张,建立强大的国家秩序,也采纳道家的主张,无为而治,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还注意利用儒家思想,推广仁义治国。尽管我这样做了,我还是有很多忧虑。目前主要的忧虑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秦始皇因为生前没有处理好皇位继承人问题,导致秦国十五年之后灭亡了。我正面临着这一残酷的现实,按宗法制,当立者是太子刘盈,而且朝中大臣都拥护刘盈,稳固国家。我自己认为刘盈过于懦弱,治理不了天下。国家刚刚建立,管理国家的人都是开国元勋。过于懦弱,统治不了这些开国元勋。而且,这些开国元勋一部分人还有封国,一不小心,让这些封国坐大了,就会对抗朝廷,导致国家分裂,甚至灭亡。还有太子刘盈的母后吕后太强势,刘盈登基之日,就可能是吕后称帝之时。到时,我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不会姓刘,而改成姓吕了!另外,刘盈处事作风一点也不像我,这也让我很不喜欢。我主张让刘如意继承皇位。刘如意是一个有潜质、有担当、有作为的储君。可惜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我自己也担心,因为刘如意年纪太小,现在扶他上位,我能辅助他几年,应该是可以管理好国家的。如果我一两年就撒手人寰了,这时刘如意根基未稳,也不一定能管理好国家。刘如意的母亲戚姬也不如刘盈的母亲吕后,最后让吕后篡权,国家由姓刘改为姓吕,刘如意母子俩的命运就悲惨了!”

刘邦讲到这里,停下来,望着太监说:“你说我怎么办?是让太子刘盈继承皇位,还是让刘如意换掉太子刘盈,让刘如意继承皇位?”

太监有点紧张,对于这么严肃的问题,太监无法回答,哆嗦说:“这么大的问题,我无法回答皇上,您还是去问大臣吧!”

刘邦叹了一口气说:“我问过大臣,他们都反对我更换太子。连张良、叔孙通、周昌等也反对我更换太子!”

过了一阵,刘邦又自我安慰说:“更换太子,事关国家稳定,也难怪他们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