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科幻灵异 > 东北美食日记 > 第8章 年代篇之麻辣豆腐

第8章 年代篇之麻辣豆腐

路小雨想死。

谁能想到路妈这种

每天躺在沙发上连刷手机这种事情都交给老公,

然后还要喊累的老太太,

居然能从早上干活干到下午。

连路小雨这种年轻人干几下子就浑身打摆子,

三个老太太居然能连干几个小时。

说好的连瓶盖都拧不开呢?

这就充分说明了,

人这个东西,

真的是干了自己喜欢的事,

那就没什么极限。

路小雨觉得

自己连着不开加速

再刷一遍甄嬛传

应该也是这个状态。

浑身打着摆子的路小雨

终于盼来了小舅舅接她们回去的车。

谁能想到

她会等一辆没有拉着食物的车等的如此心焦。

感谢小舅舅救我狗命。

自己怎么就脑袋进水了

非要跟老妈过来看种地。

还不是那10个种地少年闹的 。

看花容易绣花难 ,

少年呀 ,

还是你们继续种地吧 。

姐姐我呀,

还想好好活着。

『你这个是缺练啊 !』

小舅舅看着直打摆子的路 小雨说。

我这是缺练吗 ?

我这是缺爱呀!

都说爱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可算感觉到了这三个老太太是多么深沉,

而我现在只感觉腿沉 。

坐进了汽车里 ,

路小雨头一次觉得汽车座椅这么舒服 ,

跟棉花似的。

汽车一路朝着市里开 ,

居然,

居然堵车了。

谁能想到白天路上看不见几辆车的小城市里,

下班的时候居然堵车了 ,

堵的还是出租车 。

路小雨老家的出租车是白色的 ,

现在整整一条街都是出租车的样子 颇为壮观 ,

看上去就像陕西的蘸水面 ,

不行不行,

这样下去要饿了。

小舅舅有些挠头 ,

忘了 现在是下班的点儿 ,

这样下去一时半会儿的也回不去了 。

『随便找家吃点啥吧 。』

小舅妈提议 。

路小雨举双手赞同 。

陆妈的一通电话

差点儿吓得正在刷手机的路爸把手机给刷飞。

通知到位 。

小舅舅随便在旁边找了个位置 停了下来 。

这条路会堵 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

那条路的两边都是餐馆,

很多出租车里载的也都是来这条街吃饭的食客。

人虽然下车了,

可是车却还在路上。

这就造成了这条街拥堵不堪 。

但其实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看到这一幕的 ,

毕竟路小雨的老家这座小城市是一座资源型城市 ,

在八九十年代还曾经拥有过高光时刻 ,

虽然现在光辉不在 ,

可是这满街的出租车至少表示他们还活着 ,

如果哪天连上下班都没有这种景象了 ,

那整座城市也就没救了。

回想那些个辉煌年代,

那时小江苏、小浙江、小温州是对外来打工者的昵称 ,

没想到吧 ,早期的东三省居然是人口流入地 ,

而且小海南和小广东的称号,也有人认领,

小江苏、小浙江、小温州 他们最会做生意,

小广东和小海南都很时髦 ,

有意思的是从来都没有小香港 ,

一般都说是香港大老板 ,

可是随着经济的调整 ,

这些称呼渐渐都消失了,

就如同现在东北人到外地打工一样 ,

由于文化的不同

难免会遭到当地人的调侃 ,

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冲突永远都会存在 ,

唯一能缓解这一冲突的是学会当地的方言 。

这一点对东北人就十分的不友好 ,

谁都知道东北话学起来可是太容易了 ,

你想让一个东北人去学温州话 。

你都别说是东北人 ,

就是路小雨那个杭州的研究生同学 ,

都直呼让她学温州话还不如让她再考一次高考,

要知道他们这些浙江的老乡团聚会也都是说普通话的 。

难怪都说东北人不合群 ,

实在是大家和群的难度不一样啊。

而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相比 又太吃亏 。

北方方言 ,有棱有角, 是刀凿斧劈 ,

南方方言 ,如云似雾 ,是温婉流转。

一个漂亮妹子,

她说北方方言和说南方方言对颜值的影响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

路小雨清晰地记得自己那个杭州研究生的妹子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

从温婉的小家碧玉 到张嘴就能硌得人生疼 。

我们黑龙江可是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了 ,

你都是跟谁学的呢 ?

我们觉得我们也妹影响你啊。

是什么样你有了这么大的改变?

绞头发的掏泥老师吗?

净扒瞎,你们一个月才见一次面。

是食堂的……

我饿了。

小舅舅呀, 你要往哪儿走啊 ?

这哪个屋子进去不能吃好啊 。

问:在东北如何挑选饭店 。

答:远离市中心和旅游景点 ,

随便找一个纯居住的小区,

只要开着的,

开门进去就行。

在东北虽然工资低 物价也低 ,

但是对于路边餐馆的要求却极高 ,

没有一个难吃的餐馆 能在东北的餐饮环境下活过三个月 ,

特别是一些那匾额 又脏又破又小的,

那肯定是经过了几十年的 优胜劣汰 最后存活下来的老怪物 ,

毕竟从90年代开始 ,

很多人就靠着在街边支一个小摊子 或者包一个小门脸来维持生计,

这些老店铺里 ,

有的都已经来到了第三代,

东三省这么多年 总出了那么多的人才 ,

别管他多高的位置 ,

回到老家看到了店老板都得叫声叔。

说的就是路小雨现在做的这家 。

东三省的饭店命名很有趣 ,

那就是有一些饭店

他喜欢用一种自己饭店里的食物命名 ,

比如xx砂锅、xx春饼、xx手擀面,

这种纯粹的命名

让很多南方的朋友觉得这个店它是一个专营店 ,

只卖砂锅春饼手擀面,

但这些只不过是当初他们打出名号的食物,

事实上每一个这样的店铺 ,

煎炒烹炸炖样样精通 ,

甚至有一些已经基本不再做这些食物了,

就比如你走进一家砂锅店 ,

发现他家根本没有砂锅 ,

不用在意 ,反而要欣喜,

因为他家当初肯定是靠做砂锅起家的 ,

现在如果没有砂锅 还能开着店 ,

那味道必然不俗 。

当然,对于外地来的朋友来说,

如果不想这样开盲盒 ,

最好的方法就是揪着身边一个带着孩子的老奶奶,

这都是老坐地户了 ,

只要问他们 ,保证不会踩雷 。

路小雨做的这家店 ,就叫xx锅烙。

锅烙,

也就是煎发面饺子型大包子,

哪一个形容词错了,

都不叫锅烙。

准确的说 在传统的东三省的食谱中 ,

就没有煎包子这么一个选项 。

如果你把一个煎包子端到一个点锅烙的人的盘子里,

那你最好把这个包子捏成长条状,

他要是掀桌子,

都没有人向着你 说话。

就如同在东三省,

冷面和凉面,

都只是朝鲜冷面的代名词。

路小雨清楚的记得,

自己第一次出远门,

在北京某个面馆里,

看着自己面前的“凉面”是过水面条时的震惊。

锅烙、包子、发面饼,

是90年代街边小吃的主力,

馒头和面条甚至都只能靠边,

毕竟九十年代,

3块钱一碗的面条远不如6个五毛钱的锅烙抗饿。

毕竟锅烙里是有肉的,

比之现在这些馅料里菜比肉多,

那个时候可是实惠的多,

即便一个包子或者锅烙里的馅料可能少一些,

但几乎都是肉比菜多,

更不会出现粉条这种异端。

那个时候谁家馅料放粉条,

那他家开不过一个月。

小舅舅和三位老太太如是说。

路小雨在一旁 点头附和。

她哪里知道90年代是啥样啊,

她记事的时候,

一碗面条都6块了。

现在都10块了。

北京都奔着20去了。

点菜、唠嗑,上大白梨。

砰,吨吨吨,嗝。

路小雨爽了。

就是这个味。

小舅舅也喝了一杯。

就是这个味儿。

很多人对于大白梨和大窑这种

除了水全是食用香精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