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都市言情 > 我的学生生活 > 第一章 五明又坐在课桌前

第一章 五明又坐在课桌前

五明上电大了,又重新坐在了课桌前。

五明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内江分校85级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自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山川机械厂。

四川山川机械厂职工学校招了一个电大文科班。由五个专业的同学组成,即行政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律专业、新闻专业和档案管理专业组成,其中行政管理有六名学员有:五明、吉华、理理、明达、盛新、军义,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二十名学员有:世和、开华、凡凡、新民、西蓉、冬冬、岳西、亚东、会玲、立新、泽玉、贤文、宗敏、清清、永志、钊钊、婉兰、庆文、晓英、汉韵。法律专业有三名学员有:延明、峻峻、玉兰,新闻专业有两名学员东升和新瑜,档案管理专业有三名学员有:滇群、丹丹、岑岑。其中行政管理专业学制是两年,其它的专业学制都是三年。五明担任了两年的电大文科班班长,五明的成长,固然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的经历,无疑为五明的职业生涯铺平了道路。

1985年的金秋时节,五明在27岁这年,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魂飞梦绕的广播电视大学课堂,成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业的一名学员,开始了两年的脱产学习生活,五明又坐到了课桌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这是一所全新的大学,它没有围墙,但学员遍及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大学,这是一种特别的课堂。在五明电大文科班里,学员既有中层干部,也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还有年轻的工人,也有应届高中毕业考上电大的待业青年,学员年龄悬殊,少、长之间最多相差10多岁;讲台上,既有电视里远在各个大学的教授讲课;也有本地知名教师面授辅导。从跨进电大的那天起,五明就被电大浓厚的学习风气强烈感染和熏陶着。电大课堂上的授课和辅导时间是有限的,关键要靠自学。当全新的多门课程展现在五明面前时,一开始确实感到有点缤纷眩目,中国文学、文学概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形式逻辑、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自然科学发展史、经济地理等等,面对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知识,有学习中的困难,五明知难而进,在通往真理的道上努力探索,在知识的海洋中奋臂畅游。五明觉得与书为伴,真是其乐无穷!

当年,五明所在的教室成了几个电大同学的读书沙龙,一有时间,大家就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学重点和难点,联系本厂、本单位实际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气氛十分和谐融洽。

电大的两年学习生活,不仅使五明获得了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丰收,而且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从山川机械厂中层干部同学身上,五明学到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锐意进取、对事业忠诚不二、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在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同学那里,五明学到了他们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多谋善断的精神风貌,也学到了不少经济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从来自工厂车间基层的工人同学那里,五明学到了他们朴实无华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与工人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工作作风,以及工厂工作的基本知识。五明以为这些额外的收获是十分难得而可贵的,它只有在电大这所特殊大学里才可能获得。

电大两年时间的脱产学习,弹指一挥间,但其学习效率之高,收获之大是五明始料不及的。在学到理论和知识的同时。思想又有很大进步。1987年,五明被评为“四川省电大85级优秀毕业生”。五明深知这不是个人的荣誉,而是内江电大山川教学班老师和30多名电大文科班同学的光荣,没有他们,五明将一无所获。

正是由于两年电大学习的奋勇拼搏,为五明后来的工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电大毕业后,五明无论是在山川机械厂从事生产、技术管理,还是在机关、办公室工作。无论是当宣传干事、还是从事政策研究、教育工作,都能凭借在电大学到的理论和知识,练就的才干和本领,把自己负责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五明用电大所学的知识来回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五明热爱电大,因为它不仅圆了五明的大学梦,更重要的是用理论和知识武装、充实了五明的头脑。电大母校教给五明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已经融进五明的思想,使五明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成为五明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和指导工作的准绳;它教给五明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变为五明研究探索改革和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锐利武器;它教给五明的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五明正在运用于事业中。

五明崇尚在电大学习时的那种学风和考风。大家不是为了装潢门面来学习,而是为了增强各方面本领,提高自身素质,同学们是为担负起跨世纪改革和发展重任,积蓄能量的目的来上电大的。尽管有的同学入学时已30多岁,但仍孜孜不倦、刻苦攻读。尽管有的同学认不全英文的26个字母,但仍凭顽强毅力学习《BASIC语言》并考试及格。尽管每个人学习中都有诸多因难,但没有谁为了应付过关而在考试时知难而退。当年电大认真教学、严格考试的作风,对当今某些成人教育中出现的令人堪忧的问题,无疑是一面明亮的镜子。

五明珍视电大的学习经历。那种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同学之间自由讨论取长补短,理论与现实结合,思考探索,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给每个同学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朝夕相处的学习,凝成了深厚的同学友谊,以至于全班30多人至今仍然“从来不需要想起,水远也不会忘记”。五明把这份同学之情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倍加呵护。同学聚会五积极参加,并活跃其中,其乐也融融。五明热爱电大,衷心祝福电大生命之树长青。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五明记忆里一杯清醇的酒,是五明人生乐章里一段明丽的音符,让五明没齿不忘,回味永远。尽管岁月倥偬,世事纷纭,然而五明却时常想起电大,想起那些与老师、同学们相识相知、携手耕耘知识之树、收获金秋之果的日子。那时刻,一种幸福与温馨的感觉便会溢满五明的心怀.

远去的往事如今依然历历在目,但最让五明难以忘怀的,是教电大文科班文学写作课的刘老师。

刘老师是一个精神矍铄、书卷气浓郁的人,年龄足可作电大文科班同学的父辈。他身材不高、瘦削、板直,清瘦的脸腮上布满了青灰的胡茬,鼻梁上一对近视眼镜片灼灼反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那一头花白了大半的头发,在阳光下闪着银白的光泽,更增添了一股儒雅之气。他讲课严谨,学识广博,口才虽说不流利,但有板有眼,且嗓音宏亮带有磁性。讲课时,声调时高时低,抑扬顿挫,时而辅之以大幅度的手势,一抬手,忽又猛地往下一劈,一段话讲完,额头已见冒汗,末了,还总爱来一句“是不是”的口头禅。电大文科班的同学们都很尊敬他,喜欢听他的课。这除了文学写作课本身“风姿绰约”的吸引力外,恐怕便是他独具的人格气质和讲课的魅力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