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历史军事 > 革清 > 第329章 江宁之围(三)

第329章 江宁之围(三)

遭到这样的处置,为首的已经喊道:“将军,我等前来是求饶的。还请朝廷打了胜仗之后不要杀我们。”

“谁要杀你们了!俺只是下令,若是你们敢带着清军祸害和朝廷签约的农民,俺们就不会饶过。你们这么胡说八道,是要先构陷朝廷吧!”好歹是读书人,雷虎也用了不少读书人才明白的用词。

这边前来求饶的地主士绅立刻抱屈起来,“将军,你这么下令,岂不是死了人都要扣到俺们头上么?难道将军以为满清乃是华夏军这般军纪严明?他们乱杀人,就要算到俺们头上。俺们岂不是死定了!”

噗哧!雷虎忍俊不止,笑出声来。真的是千算万算,却没想到这帮人居然承认华夏军的军纪严明。

雷虎仔细打量为首的这位,就见他三十来岁,看着很精神。其他两人也差不多是这般年龄。应该是江宁一带地主士绅中的少壮派。

雷虎让人给这三人准备了椅子,问道:“这位兄弟,你说华夏军军纪严明,算是有见识的。然而你说华夏军会用那般手段杀人,我觉得你未免小看了我们。”

三人不敢坐,为首的昂然说道:“将军,此战若是你等大胜,以清军的军纪,四散之际怎么会不掠夺乡里。到时候乡民受损,他们说是我等指使纵容,到时候将军会如何处置?真的会一一调查么?更不用说朝廷早就有收所有土地为国有的旨意,现在岂不是好机会么?”

雷虎更是喜欢起这家伙,“不知这位兄弟如何称呼,嗯,在下雷虎。请教兄弟尊姓大名。”

“在下免贵姓傅,叫傅平欢。”为首这位赶紧答道。

“原来是傅兄弟。其他两位呢?”雷虎继续询问。

其他两人也赶紧自报家门。等互相介绍完毕,雷虎收起笑容,“你等若是真的担心安危,不如就搬进城里。一来不会被人告,二来也不会受清军扰乱。若是你们想自寻出路,或是想在其间找出什么左右逢源的机会。俺也只能祝几位好运。俺们霍崇都督有句话,其实说的很好。哪个庙里没有冤死的鬼。若是说明察秋毫,俺们也想做到,却做不到。只能说是尽力吧。”

听雷虎这么讲,傅平欢神色间有失落,却也没有更加难过的模样。他叹口气,“将军是说不会主动找人告我们么?”

雷虎点点头,“这等手段虽然看着有效,其实未必。满清不要脸,俺们华夏军好歹要脸。诸位不用担心俺们急功近利,俺们真不会这么做。毕竟,若是没有些内应,满清也真不敢跑来打江宁。”

傅平欢猛的愣在当场,雷虎看他这模样,好像是听明白了。

沉默一阵,傅平欢开口问道:“不知若是搬进城内,将军要把俺们安置在何处居住?”

雷虎呵呵笑了两声,“江宁城这么大,怎么会没地方给大伙住。放心搬进来,有的是地方!”

如果是在满清时代其他城市这么讲,那是真的吹牛皮。然而雷虎对南京城这么讲,却是没问题。

明代的南京就是清代的江宁城。之所以不再叫南京,就是因为明代是有南京北京,满清时代只有北京这一座京城。既然名不副实,南京就改回江宁的名字。

哪怕是到了21世纪,南京明城墙包括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除了因为城市建设不得不拆除的部分,整个南京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达28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终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

之后也不断修缮,到了1733年,城市根本没有出现城墙崩溃问题。朱元璋修建的城市依旧起着完整的作用。

南京明城墙的营造一改以往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依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北有后湖为屏、西纳石城入内,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

不仅其中京城城墙长达353千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雷虎仰仗的是江宁城外的外郭城墙,这些城墙超过60千米,也就是120里。在如此漫长的城墙保护下,围合出面积逾230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

只要有足够的兵力保护,光是南京城内的这些土地上就能进行相当的耕种。至于往江宁城内塞进来几万人甚至是十几万人,根本就是毛毛雨。无需在意的。

傅平欢等士绅都是不肯给满清背锅的,等傅平欢出来讲述与雷虎交谈的内容,士绅们都松了口气。不等他们散去,已经有部队领着众人到了城内几处地方。

却见这里开阔的土地上,已经出现了不少明显是临时建筑的东西。那些毛竹制作成的屋门墙壁什么的并没有太奇怪。只是屋顶看起来有些怪异。

傅平欢等人在江宁城外面居住,不少人本就在城内有住处。说的可怜兮兮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获得更多同情,并不是真的到了没地方住的程度。然而见到这么多临时住处,倒是来了兴趣。

询问领着他们参观的华夏军军人,军人告知他们,这些临时住处是给城外那些国营农场以及国家农民们进城后居住的场所。

傅平欢忍不住啧啧称奇,“雷将军做事这哪里是武将,文官们别说做不到,只怕都想不到!”

其他士绅们都是与满清官府打过交道,知道傅平欢绝没有胡说八道。以满清的尿性,只要不牵扯收税与捞好处,他们就根本想不起任何事情来。

给人民建房?满清自己人都不给自己人建房,至于普通百姓们住到哪里,老爷们哪里会在意。

这边的雷虎并不知道自己奉命执行的公务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他正在领着江宁的文官们学习霍崇根据手下文史局提供的资料写出来的百万漕工研究报告。

已经学完了前面好几大段,雷虎自己都觉得太累了,毕竟这些数字完全没啥概念。山东从来不是漕运的目标,而雷虎也从来没能混到吃漕运粮食的水平。

这边休息一阵,雷虎继续努力领导着江宁这个必须要面对百万漕工以及漕运粮食供应的文官们学习着这篇东西。

海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远没有上升到决定性的地步。黄也曾在书中例举,1560年因辽东地区粮食短缺,明廷暂许渤海湾进行海运。他是将此事作为明廷海禁之严厉的证明,而从另一方面讲,既然对粮食短缺的辽东可以暂开海禁,那么明中后期自嘉靖始国力渐衰,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漕运所耗代价必然大大超出海运。且以海代漕尚不能等同于解除海禁,加之嘉靖年间倭寇基本消除,明廷压力开始来自于北方蒙古和后来崛起于东北的后金,海运取代漕运似乎越来越有充足的理由。

船夫自不必说,十六世纪初仅通州今江苏南通至仪真今江苏仪征漕河河道的法定劳役就达四万七千余人,其中很多由于工作性质要求使得他们可以将家人一起带到工地生活,加上特殊情况下的劳役,需要注意的是有明一朝种种所谓“特殊情况”日后愈加成为常态所有这些,必然决定了明中后期依附于漕河生存的人口数目相当可观。既然渤海湾海运粮食时“漂没”都能成为普遍接受的潜规则,大运河绵延千里,养活的人口及其相关的利益链条又岂是一个简单的海运所能取代?联想到崇祯裁撤精简国家公务员,裁出来下岗邮差李自成。明廷哪位皇帝要是真狠了心以海代漕,没准闯王进京这出戏就提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