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泡泡中文
泡泡中文Paozw.com
泡泡中文 > 玄幻魔法 > 诗相 > 第二十五章《歌》

第二十五章《歌》

歌曲,抑或用高雅的词汇音乐,由歌词和旋律有机组合而成的听觉意象,是日常生活中最能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也是艺术家对人世间的感受及迸发情感的真实反映,更是普及度最为广泛的艺术,一首歌抑或一支乐曲,都有其独特的蕴意和内涵,通过音乐的方式,它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共鸣和产生共情。音乐、歌曲是众多艺术形式中最为平民化的,而艺术形式中的雕塑绘画、电影戏剧、舞蹈表演、书法等,都是需要千锤百炼的经历,学唱歌是最为简单的,只要声带音质好,高歌一曲都是很容易的事情,儿童听着歌曲自然而然就可以学唱,当然成为艺术家同样需要千淘万漉的辛苦。近些年来,人民物质生活得到巨大进步,精神世界也开始同步得到提升,艺术学习热应运而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为了弥补自身缺乏艺术素养的遗憾,纷纷大手笔投入孩子的艺术教育当中,使得孩子们放学后,还有学不完的绘画、舞蹈、钢琴等,周末还不得尽情的放松休息,要送去各式各样的艺术班学习,当然在艺术热崛起的时候,篮球、足球、网球等热门的体育项目也开始风靡,但只有音乐、歌曲最容易为大众所触及到,致使古今的热度相差无几。

今日我们所欣赏到的古诗词,在古代多是以歌的形式演唱出来的,最为有利的例证是唐代教坊曲发展成为词牌名,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成为诗,合乐的称为歌,不过现代统称为诗歌,如我们经常称为文学瑰宝的唐诗宋词,则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诗歌。唐宋时期的诗歌一般有比较高的格律要求,且有诗言志、词抒情的说法,他们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犹如歌曲一样是抒发人内心感受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诗歌需要作者掌握娴熟的艺术技巧,按照韵律要求,用精简凝练的语言,严密的章法以及充沛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意象体现能力,进而集中表现作者或者人类精神世界。提及诗歌抑或诗词,最让人容易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因为唐宋时期的文学达到了古典中国时期的巅峰,不过早在先秦时期,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已成型,且影响后世的诗歌文学发展,乃至影响到唐宋时期的诗歌发展。

翻阅《诗经》三百篇,常有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直到今天,赋、比、兴三种手法依然在现代诗歌文学中适用,而风、雅、颂为代表的诗歌形式慢慢开始演变。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学以《诗经》为代表,其次为《楚辞》,演变至秦汉时期,逐步有了古体诗和辞赋,因此有了诗词歌赋概称传统中国文学,据学者考究得出,直到东汉末期《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形成了唐诗的雏形,在此期间,政府里面有个名叫乐府的机构,负责收集民间百姓演唱的民歌,那时很多篇目便采用“歌、辞、行以及歌行”为题记载流传,如我们熟悉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便是以敕勒歌为题,辞以《木兰辞》和汉武大帝《秋风辞》为代表,歌行以曹氏父子的名篇《短歌行》和《燕歌行》为代表,这些标题的古诗,演变至唐代还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如唐代诗人高适以《燕歌行》为题作诗。如今,很多传统的诗歌作品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反倒是唐诗宋词还可以熠熠生辉,得到广泛的追捧,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古代很多逐步淹没的诗歌是唐诗宋词的源头,上面几首出自秦汉时期以“歌”为题的古诗,甚是感觉值得以飨喜爱诗歌文学的朋友。

对中国象棋有所了解的人,都清楚对战双方的分界线内写着“楚河汉界”四个古体字,这四个字出自秦朝末年的历史典故,即持续了四年的楚汉争霸,严格来说未足够四年,对战的双方分别为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帝刘邦。以成功论,汉高帝刘邦无疑是胜利者,以后世知名度角度看,由于文学作品和影视电影的传播作用,创立大汉王朝的刘邦,好像还逊色于失败者项羽,造成刘邦声誉知名度不如项羽的根源,想必与司马迁的历史巨作《史记》有关,司马迁就个人倾向来看必然是“同情”项羽的,以《项羽本纪》为题记载项羽的英雄事迹,拔高评价的态度描写项羽,这个倾向影响后世两千多年。楚汉争霸中失败的项羽,在四面楚歌的垓下,自忖不能脱身,向部下哀叹的表示,八年起兵经历经历几十余场战斗未曾败北,遂可称霸天下,如今被困,不是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他,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了他存世作品《垓下歌》。楚汉争霸中成功的刘邦,创建大汉朝,这对形成大一统的中国及华夏文明的延续有积极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中国主体民族称为汉族,语言文字称为汉语汉字,有大一统的汉王朝有莫大的关系。为了稳固初立的王朝,刘邦分封了一批异姓王,最为让人熟知的便是韩信,分封异姓王也带来了后续的难题,王朝稳定发展后,中央朝廷与各异姓王的矛盾越来越深,致使各异姓王相继造反,不过刘邦的政治谋略犹如能够胜击败项羽一般,相继解决了异姓王的叛乱,《大风歌》便是刘邦亲征击溃了淮南王英布后,还军途中顺路经过自己的家乡沛县,将昔日的亲朋好友汇聚一起共饮欢唱时即兴的诗歌作品。

《垓下歌》

(秦汉)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的这首《垓下歌》,句句不离“兮”字,是典型的先秦《楚辞》的写作风格,可能那时语言尚未发展到很丰富的地步,故多用这些语气助词,从首句可可知,到项羽的体能应该是很厉害的,力拔山、气盖世足以反映项羽应该体型魁梧,是个典型北方大汉形象,史记中记录他“八尺余,力能扛鼎”,作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羽在古人眼里系“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因此这首古诗首句可谓是项羽本领的真实写照。强大的体能固然是了不起的优势,尤其在农业生产时代,更为重要的肯定是头脑,犹如现代社会一样,强大体能在脑力聪颖的加持下,方能发挥更多的效用,不了解历史真相的人会误以为项羽只有匹夫之勇,其实这是对项羽的误解,破釜沉舟与背水一战的典故足见项羽有谋略。《垓下歌》第二句“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对于自己最终败北而亡的原因归咎于天命,虽然是消极的看法,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好比是楚汉争霸初期,项羽本来是占优势的,或许是项羽喜欢将战功集中于个人身上,未能提携一些具有才华的将领,使得初期跟随他的将领相继倒戈,尤其韩信和英布为代表的将领投向刘邦,最终使得楚汉争霸的形势逆转,而项羽兵败如山倒,项羽失败的缘由又好像从他的性格方面寻找一些答案,不过人之性格,消极的去看,或许是与生俱来的。传统评价体系中,成王败寇的评价方式简单直接粗暴,如在描述朱元璋的电视剧中,陈友谅一直是个坏角色形象,而项羽是个例外,他是历史上少有能比成功者更受欢迎的“失败者”,晚唐诗人创作七言绝句《题乌江亭》,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作有《夏日绝句》,高度评价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近四年的楚汉争霸,四面楚歌的项羽被困于垓下,即使被困,他还是带领部分人突围到乌江边,千年后的晚唐诗人杜牧以事迹作诗《题乌江亭》,写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杜牧看来,项羽不应自刎乌江,而是度过乌江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不过从项羽《垓下歌》看来,被困垓下时的项羽,已经消极悲观了,因此才会感慨如诗中第三句“骓不逝兮可奈何”。项羽被困垓下的悲观情绪,元朝末年起义军领袖之一的陈友谅,国共内战期间的国民党领袖蒋中正,想必会有类似的心态,对于历史上如楚汉争霸抑或争夺天下的人来说,关键时候战败则是犹兵败如山倒,基本上是无法卷土重来了,因为兵败导致士气涣散、人心惶惶,并且起初支持的世家子弟也开始考虑从新押宝进而倒戈相向。项羽在面对自己的失败时,知晓他的霸王事业将要烟消云散,他此时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虞姬,陪伴他南征北伐的美人虞姬,他知道自己一旦身死,虞姬将要面临的命运将会是难以想象的悲惨,于是不禁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这简短的语句中蕴含着项羽对虞姬刻骨铭心的爱,虞姬知晓处境时也非常悲伤,眼含泪水舞剑自刎而亡。项羽与虞姬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是这首诗中背后最为人感触的故事,并且这个故事也常出现于西楚霸王的影视作品中,项羽与虞姬的爱情篇幅是必有的情节,尤其是他们相续自刎的场景,这可能是影视文学喜欢鼓吹爱情之美的缘故所致,曾经的辉煌者在四面楚歌的时候,最为放心不下来的,只有深爱的女人,而无数江东父老则是以无颜相见之辞推脱。

《大风歌》

(秦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